1926年10月,正值29岁盛年的徐志摩,终于如愿以偿,迎来了他人生中的爱情盛典。“唯一灵魂伴侣”23岁好友王赓之妻,陆小曼。
于《爱眉小札》的序言之中,徐志摩如此描绘其心绪:
“步入天国,踏入乐园。”
他未曾料想,自结为连理尚不足两月,妻子陆小曼便与另一男子打得火热,自此如影随形,甚至时常同床共枕,吞云吐雾。
因其行事风格特立独行,徐志摩常遭人戏谑,言其不幸蒙上了绿帽之嫌。
徐志摩亦亲赴现场一探究竟,目睹二人分别卧于小桌之两侧,遂安心离去。他更特地撰文以正视听,辟除流言。
“芙蓉软榻宜谈情,不能做爱。”
他认为,区区一张小桌,便能轻易拉开两个慵懒身影间的距离。
有了烟塌,男女之间的距离,就非常稳固。
保持一段美满婚姻,所遭遇的挑战又岂是区区几则绯闻可比?
一、徐志摩婚恋观
徐志摩,才子。
在白话文尚处萌芽之时的年代,他竟以白话入诗,其意境竟格外深邃,读来朗朗上口,流传之广,令人称奇。不可否认,这无疑是他的天赋所在。
“悄悄是别离的笙箫……沉默是今晚的康桥。”
《再别康桥》这首诗为他奠定了在诗坛的显赫地位,同时也让他与少女林徽因之间的那段恋情,成为了广为流传的佳话。
那是在1920年,年仅十六岁的林徽因,随父亲踏上了欧洲的游历之旅。
林长民对她年仅23岁的儿子徐志摩甚是推崇,不仅赞赏他的才情,更是亲身体验,反串出演了话剧。
自然而然地,作为女儿身份的林徽因,亦与这位频繁造访家中的“叔叔”相识。
在徐志摩的熏陶下,年仅16岁的林徽因对现代诗歌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热爱,在那份直率而热烈的情感中,少女心中那份青春的悸动也不自觉地被唤醒。
徐志摩已婚。
他的配偶,门第相当的张幼仪,在徐志摩年仅十八岁之际,便由父母之命,踏入徐家的门槛。婚后不久,她便怀上了徐志摩的首位子嗣,即徐积楷。
随着长孙的诞生,徐家对徐志摩的管束得以放宽,遂准许他出国深造。正是这一决定,为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那段传奇般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。
张家不易招惹。
一闻此讯,张幼仪的兄长便迅速施加压力,坚持要求徐志摩在赴海外深造之际,务必携妻子同往相伴。
徐志摩纵然心中不悦,却终究难以违抗家中既定的安排。
于此地,林长民察觉事态不妙,于是慎重地与女儿进行了一番深入谈话。随后,在1921年,他毅然决定,未打招呼便带着女儿秘密启程,回到了国内。
此处,徐志摩对与发妻共度时光甚感不悦,然而却与她夜夜欢歌畅饮。
不久,张幼仪便怀上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,然而徐志摩却毫不犹豫地要求她终止妊娠。
张幼仪震惊之余,不禁感叹:“堕胎竟致身亡,连最微末的青楼女子也不愿轻易伤害自己骨肉!”
在那个时期,医疗技术尚显落后,终止妊娠的风险显著高于将孩子顺利诞下。
徐志摩连眼皮都没抬。“火车出行也有风险,难道因此就放弃乘坐火车了吗?”
此刻的徐志摩,道德底线已然失守,他心心念念的,只是尽快摆脱婚姻的束缚,以便堂堂正正地去追寻自己的爱情。与此同时,他立志要创造一项壮举——成为“中国离婚第一人”。
老师梁启超来信劝诫。
“首先,绝不应以他人的痛苦换取自身的快乐。其次,恋爱之神圣性是当代青年津津乐道的话题,然而,这样的缘分往往可遇而不可强求。”
徐志摩坚定回应:
“我将穿越人海,寻觅那唯一的灵魂伴侣。若能相遇,便是我的幸运;若无缘得见,亦是我命中注定,仅此而已。”
灵魂伴侣是林徽因?
林徽因言道:
徐志摩倾心所爱的,并非我本真的自我,而是他凭借诗人的浪漫情怀所塑造的林徽因的形象。然而,我并非他心中所描绘的那般存在。
因此,她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徐志摩,并于1924年与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携手,远赴美国深造建筑学。学成归来后,她顺利步入婚姻殿堂,进而成为中国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奠基人之一。
二、错误开端
林徽因离逝,徐志摩决意放下,并用不到半年的时间速陷新爱情。
在这段爱情的剧本中,女主角非陆小曼莫属,她后来成为了徐志摩的妻子。
她容貌出众,被誉为胡适笔下“北京城不可或缺的一道亮丽风景”。
她生于豪门,父亲陆定乃前清举人,曾留学东京帝国大学,历任北洋政府财政部赋税司司长,并长期供职于外交界,由此积累了丰厚的家财。
陆定子后继无人。
他育有九子,然而唯有陆小曼存活于世,自是倍加宠爱,从不让她承受丝毫烦恼。
陆小曼命好。
她的父母为她挑选的夫君,正是前途无量的王赓。这位年轻有为的少将军不仅才华横溢,而且对新娘宠爱备至,呵护有加、怜惜入微、宠爱无边、娇宠无比,对她的每一个愿望都悉心满足,唯恐她有一丝不悦。
或许是幸福易得,陆小曼。叛逆地追求真爱。
因此,当丈夫召集起昔日的同窗、那位声名显赫的浪漫诗人徐志摩,陆小曼似乎窥见了情感的出路。她渴望成为那只奋不顾身的飞蛾,投身于这场激情澎湃的爱情之火中。
争执愈演愈烈,四周的亲友纷纷表达反对意见,在来自外界的巨大压力之下,陆小曼决定让徐志摩赴欧洲游历一番,以期双方都能暂时冷静下来,审视彼此的感情。
在这随后的五个月间,他们相隔万里,彼此心中充满了思念之情。
在这段经历中,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,孤身一人远在他乡诞下的次子,却不幸早逝。徐志摩作为父亲,虽出席了葬礼,却并未表现出深切的哀痛。
远在祖国的陆小曼,忽闻流言蜚语,传徐志摩在法国频繁出入娱乐场所,甚至与一位丰满的外籍女子同居。听闻此言,她如遭晴天霹雳,顿时病倒,身体几近崩溃。
直至1925年6月,徐志摩得知陆小曼病重,即刻匆匆返回,二人相拥而泣,自此下定决心,即便违背世俗常理,亦要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。
三、结婚是爱情消亡之始。
两人压力山大地结婚。
在结婚当天,老师梁启超发布了史上最严厉的证婚词:
“徐志摩,你心绪不宁,学业无成,而离婚再娶,无疑是对你品德的重大质疑……陆小曼,愿你谨守妇道,切勿将婚姻视作儿戏。愿此番,成为你们婚姻的终章。”
全场宾客肃静无声,徐志摩满脸泛起酡红,带着一丝苦涩的笑容,恳求道:“老师,还请给这位学生留些颜面。”
或许众人以为,梁启超对徐志摩心生嫌隙,方才在婚礼之上如此降低其颜面。
实际上,胡适看得很透彻。
他说:徐志摩是梁任公先生最宠爱的学生。
在见证了徐志摩的婚礼之后,梁启超亦向儿子梁思成以及未来的儿媳林徽因寄出了一封亲笔信。在这封信中,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在婚礼现场之所以显得严厉的原因。
“目睹他选择了如此伴侣,我忧虑他未来的痛苦将愈发深重,于是对那人选给予严厉的警示,希望她能够有所觉醒(尽管恐怕颇为不易),以免将来对志摩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。”
梁启超独具慧眼,因而对这段姻缘持保留态度,甚至忧虑陆小曼未来可能对徐志摩造成致命伤害,这才使得他言辞犀利、严厉警告。
他的一切努力均属徒劳。
四、婚后高额开销
诗人婚前只需享受其爱情。
步入婚姻殿堂之后,不得不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琐事。
陆小曼十指不沾阳春水,不知柴米贵。
彼时,徐志摩于三所学府授课之余,亦兼职撰稿,每月收入至少可达一千大洋,然而,这笔收入对于陆小曼来说,却是远远不够的。
最窘迫时,徐志摩曾做房屋中介。
彼时,徐志摩怀揣着出国担任访问学者的梦想,好友特地从海外寄赠了他二百五十英镑。然而,这笔钱到手之后,便迅速被挥霍一空,访问学者的计划也随之烟消云散。
在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书信中,流露出其开销之巨。
自农历三月伊始……仅银行还款与家庭开销一项,便累计支出达二千零五十元之巨。
“我已是囊中羞涩,步履维艰;若再添新债,那便真是山穷水尽了。”
民国才子之中,徐志摩的财富可谓颇为丰厚,其月薪与稿酬之和,足以在京城购置一座雅致的四合院。
陆小曼早已习惯了上海的繁华生活,无论如何都不愿随他前往北京定居。
或许是在婚礼那日,梁启超的言辞过于激烈,令她在京城颜面尽失,因此她毅然决然不再踏足北京。
1925年,徐志摩致信陆小曼。
“我所求唯有你;与你共度时光,便能将世间纷扰尽数忘却……独处你我之间,是我最大的乐事。……我珍视你的朴素,而非你的奢华。你身着蓝布袍,眉目间便流露出一抹独特的神采。”
自与徐志摩喜结连理,陆小曼便不再展现往日的朴素风范。
甚至于,尽管丈夫怜惜她的才华,时常劝慰她提笔,为她所撰书籍撰写序言,但她依旧提不起笔来,往往只落得寥寥数语,更不用说恢复往日的爱好。
更为糟糕的是,婚前尚可亲近的身体,婚后却鲜少有人敢再触碰。
为了能与徐志摩缔结连理,陆小曼不惜前往小诊所终止与前夫的结晶,然而此举却给她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。
徐志摩的知己翁瑞午精通推拿技艺,后来以鸦片助陆小曼舒缓痛楚。他们时常同卧一榻,间以一张放置烟具的小桌相隔,共同沉浸于烟雾缭绕之中。
陆小曼常是这般劝慰丈夫:“若你远行海外,我的身体或许能得以早日康复。”
徐志摩的信件亦透露,自婚后起,两人的生活并不如人所述般美满融洽:
“此次重返故地,咱们不妨来点洋派风,来个拥抱和亲吻如何?……我内心充满情感和活力,难道你不愿全然接纳,竟让我独自承受冷落?”
丈夫对于亲密的渴望显而易见,然而,这一需求亦非易事得以满足。
五、耗尽之才
结婚数年,徐志摩才华不再。
他长时间未能创作出充满诗意的佳作,且鲜有作品得以广为流传。
为了维持妻子的生活所需,他节衣缩食,连更换衣物的机会都吝于把握,身上常穿的裤子甚至出现了破洞。然而,胡适的妻子江冬秀心疼丈夫,不忍目睹,便亲自为其修补。
在《眉轩日记》的篇章中,他的笔触间流露出诸多苦涩与烦忧。
结婚两个月后,他写道:
“……爱,它是建立在彼此的包容与奉献之上的……转眼即至新年,你是否期待生活中焕发新的希望呢?”
结婚三年,他在日记中记下:
心情压抑至极,便饮下了三杯白兰地。整日沉浸在沉闷的氛围中,无论走到哪里,都感觉如同午后一般,寒意逼人。
婚前那场如火如荼的爱情,步入婚姻的殿堂后,似乎很快便失去了往日的光彩。
相较之下,徐志摩所自诩为“封建腐朽”的初次婚姻,实则对他助益良多。在他面临困境之际,发妻张幼仪慷慨解囊,主动伸出援手,资助了他不少资金。
1931年,正值34岁的徐志摩与陆小曼发生激烈争执,遂决定乘坐免费的“济南号”航班前往北京,期望聆听林徽因关于古建筑学的精彩演讲。然而,途中却遭遇浓雾弥漫,不幸的是,飞机不幸触山坠毁,徐志摩的生命也随之陨落。
许多人觉得徐志摩对林徽因情未了。
实际上,他的工作位于北京,然而仅1931年上半年,徐志摩便在上海与北京之间来回奔波了多达八次。
得知不幸消息的陆小曼,如同晴天霹雳,震惊之余,难以置信,竟怒然将传信者拒之门外。
终归,在万般无奈之际,徐志摩的至交好友携其长子徐积楷,亲自赶往现场,为其料理了后事,并筹备了葬礼。
徐志摩离世之后,陆小曼遵从他的遗愿,摒弃了繁华喧嚣,闭户不出,着手整理他的遗作。与此同时,翁瑞午接过了徐志摩的接力棒,毅然承担起照料陆小曼的重任。
当时,胡适特地致信陆小曼,劝她切勿与翁瑞午同居,并表示愿意负责她的生计。
陆小曼轻描淡写地拒绝。“你养不起。”
随后,翁瑞午与陆小曼的故事掀开了另一页荒诞不经的篇章。然而,翁瑞午的确用一生呵护着陆小曼,而陆小曼却始终未曾与他建立起正式的名分关系。
在生命的终结之际,陆小曼渴望与丈夫徐志摩并肩安息于同一片土中,然而,这一愿望却遭到了徐志摩之子徐积楷的坚决抵制。
他给了三个理由:
首先,祖父始终未曾将陆小曼视为徐家的儿媳,对她并未予以接纳。
其次,父亲与陆小曼的缘分在父亲离世之际已名存实亡,尽管尚未正式走到分手的终点。
第三,陆小曼与翁瑞午之间的情谊,可谓“人所共知,天理昭然”。
终究,在整理徐志摩半生遗稿的过程中,陆小曼未能与徐志摩共葬于同一之地。那段曾经轰动一时的爱情传奇,最终以一份遗憾收场,画上了句点。
倍悦网配资-股票配资平台哪个最好-实盘配资开户-炒股票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